2015年8月23日 星期日

姚松炎:買樓發達夢


文章轉載自明報20141221

香港長遠房屋政策終於出台,10年建屋48萬成為目標,然而,有關私人租務市場的管制,文件幾乎一片空白,就減少空置房屋的累進稅,也是杳無音訊。房屋政策綱領仍是老調重彈,鼓勵置業階梯成為不二之法,三層樓市全力推動「上車」,全城延續上幾代人的買樓發達夢。

過去大半個世紀,隨着香港經濟起飛,人口增長,樓宇價格基本向上,雖然亦曾出現幾次樓價大幅下挫,但整體而言,樓價升幅仍遠高於通脹。(圖一)清楚顯示過去40年,當甲類物價指數(CPIA)上升了6倍,樓價綜合指數(CHPI)卻已經上升43倍。事實上,過去幾代人憑着買樓發達的家庭比比皆是,歷史數據好像說明,長遠而言投資住房不但有效對冲通脹,更可以透過高槓桿、低利息、長還款期的按揭借貸資金,以小博大;為數不少的城中富豪,均以投資房產發迹,甚至富可敵國。

但眾所周知,過去的投資回報並不一定代表未來;為什麼市民仍然對樓宇投資充滿信心?這可要歸咎於香港特殊的高地價政策。事實上,政府的每年收益有大約三成來自與土地和房屋有關的收入,高地價對政府本身有利;况且,經歷幾次大跌市後,市民清楚見到政府的救市行動,停賣地、停建屋、回購等安排,排山倒海;市場經已形成預期,即所謂「道德風險」,有政府這座大靠山,大樹好遮蔭。况且,政府亦樂於推高置業率,一方面除了可令庫房收入增加外,另一方面亦可令更多市民支持政府的高地價政策和維穩政策。

所謂高地價政策,嚴格而言,應是少土地供應政策。政府作為全港土地的最終業權人,壟斷土地供應,而且政府在土地的調撥上是完全不受任何民意監管;因此,政府只要限制土地的供應量,基本上是完全控制土地價格。美國兩位著名房產研究學者:Peng and Wheaton1994)就曾分析過香港樓市,發現回歸前因為中英土地委員會限制每年賣地不多於50公頃,因而導致九七年的樓價大幅上升。但回歸後,每年的賣地面積仍然處於非常低的水平,20132014年度只有25.8公頃,而樓宇供應量因着連續的少土地供應政策而出現急速萎縮,從回歸前平均落成26,000間房屋,下跌至20132014年度的8750間,打破歷年最低紀錄。

供地少推高樓價政策

透過少土地供應推高樓價的政策至今未改,亦難以更改,因為一旦大幅增加土地供應,意味着現有樓宇價格必須下調,勢必影響到現有的既得利益者,起碼有一半的香港家庭因而受損。這點正是八萬五政策失敗的原因,亦解釋了為什麼市民普遍認為樓價基本只會向上的現象。

然而,這種世代相傳的買樓發達夢終究不能永續,邏輯分析清楚說明,樓價升幅不可能長期跑贏市民的收入增長,因為最終還得要有市民買得起樓,樓價才是市價。換言之,樓價最終必須靠實體經濟支持,不可能遠遠拋離市民的負擔能力,而成為只供炒賣獲利的商品。

但現時香港樓價之貴,已經連續第三年成為世界上最不能負擔房價的城市,2014年的樓價與收入比更加升至14.9,而國際指標把5.5以上定為極度不能負擔。這個14.9的樓價與收入比是指一個達到入息中位數的家庭,要在15年內不吃不喝不買不穿,把總收入完全用去供一層樓價位於中位數的樓宇,還未計15年內的利息,才可以把房屋貸款供完。這個驚人數字,遠遠拋離第二名差不多50%,而且只有香港能夠長期超越其他城市,並節節攀升。

樓價拋離實體經濟

所謂一個時代的終結,從前的買樓發達方程式開始失效,因為實體經濟已經無法支撐樓市。戰後初期,香港樓價上升主要來自市民收入增加,實體經濟的快速成長,交易成本的大幅下降。(圖二)顯示1984年以前,樓價年度平均升幅(14%),較生產總值的年度平均增長規模(19%)為低。但自從1985年實施聯繫匯率以後,至回歸前,樓價的平均升幅(20%)反而高於經濟產值的平均升幅(14%),樓價升幅開始拋離實體經濟和市民收入的增加;但畢竟當時的經濟增長率仍有不錯的雙位數字。隨着亞洲金融風暴,19982007年間,經濟增長率只能維持在平均2%的低水平,但同期的樓價卻出現-3%的平均下滑幅度。但自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美國瘋狂印銀紙,長期實施超低息,香港的樓價急升,至2014年第三季這7年間,樓價的平均升幅竟高達15%,但同期的經濟平均增長率只有微弱的4%,樓價變化明顯與實體經濟失衡,房產價格上升顯然非因經濟帶動,更與市民收入無關(Yiu 2010)。換言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樓價上升是建築在實體經濟效益增長之上,而本世紀2010年代的樓價上升則是建築在浮沙上的海市蜃樓。

事實上,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樓價開始拋離實體經濟,樓價本已不能負擔。然而,銀行透過拖長按揭還款期,成功讓樓價與收入比進一步拉開;本來用10年收入便可負擔的住房,現在用30年的收入來負擔,即是樓價上升了3倍,而收入卻毋須增加,表面上好似負擔得起。可惜,這場靠延長還款期的按揭遊戲明顯不能持續,且快將終結,樓價與收入比繼續上升的買樓發達夢,行將幻滅。

所謂業主 一世樓奴

記得在七十年代,買樓可以借九成貸款,還款期為10年。但隨着樓價不斷上升,但薪水卻沒有多少升幅,所以到了八十年代,還款期就變成15年,九十年代變成是20年,到現在最長的還款期已是25年,甚至30年。樓價一直升,薪水追不上,理論上應該買不起樓,但還款期不停加長,令每月供款佔入息比例保持差不多一樣的水平,至今仍是35%左右,但過去的業主供斷樓按後,能享受真正完全屬於自己的物業,但現今的所謂業主,要做一世樓奴,供斷按揭的時候,要不然就是已經西歸,或者土地契約經已到期,又要由頭再供。

按揭還款期其實有上限,最長不過40年,因為就算一畢業25歲即刻買樓,40年後65歲剛好要退休,樓按必須終結。因此,愈來愈多的置業者皆須依靠祖蔭,靠父母借錢付首期才能置業。這一趨勢隱含未來必將出現跨代貧窮,沒有祖蔭的年輕人,便沒法置業安居,長期被高租金壓迫,只有子憑父貴,富爸爸才有富孩子的現象,勢必進一步加劇。回想過去40年的香港按揭遊戲,本質上是一場「上一代付出一生積蓄,賺取下一代血汗」的代際蠶食。


香港樓市,何去何從?前面似乎只剩下三條出路,一曰泡沫爆破,推倒重來。二曰實體經濟有效益突破,收入追上樓房。三曰換入大量收入更高的家庭,或者改玩另類按揭遊戲,再賭一回。

2014年3月21日 星期五

The Yolkfish: A Yolk-Eating Fish from Peleg Design


Yolkfish is a clever kitchen tool designed like a fish that slurps up yolks as means to separate them from egg whites. The yolks can then be deposited elsewhere with a gentle squeeze. 

中環街市「半死不活」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由市建局負責活化的中環街市,五年以來幾乎一直「原封不動」。據悉,市建局提交活化圖則予屋宇署審批時遇上阻滯,原因是局方計畫在原有歷史建築上加建,入則時即被當作「新建築」,受近年才應用的可持續發展指引限制,符合每隔六十米預留通透空間的規定,變相要「開」該座三級歷史建築。據知雙方將再磋商解決方案,但能否達成共識,仍是未知之數。
 
  根據現行條例,歷史建築倘要更改樓宇用途,或作較大規模改建加建,便要向屋宇署提交圖則申請,符合《建築物條例》當前規定,始能展開保育工程。銳意打造為「城中綠洲」的中環街市,本身已落成七十五年,由於最終活化方案要求在原有舊建築上加建半透明的「漂浮空間」,以營造飄逸感,市建局提交圖則予屋宇署審批時,據知一直被視作「新建築」看待。

  更為棘手的,是為了改善城市通風,減低屏風效應,屋宇署於二○一一年初落實一系列限制樓宇「發水」的新措施,要求樓宇設計符合《可持續建築指引》,當中一項主要規定,是要求建築物的連續闊度達六十米或以上,樓宇便要有通透的設計;屬橫向式建築的中環街市,由於長度達到約一百三十米,令活化圖則一直被「卡住」,未能通過審批。

  消息人士指:「若要求跟足指引,每隔六十米就要『開』,但這幢是歷史建築,根本無法符合新例。」據知,由於預計問題會引起公眾關注,加上活化中環街市是《施政報告》提出落實的項目,為免出現「部門拖垮政策局」的尷尬局面,屋宇署與市建局正嘗試找出解決方法。

  中環街市活化圖則仍需時審批,市建局入則時亦須「跟足」現有法例,但由遵從《可持續建築指引》而引起的矛盾,卻估計有望在不影響建築物外觀的前提之下,透過申請程序上作出一些靈活變通而解決,雙方亦初步同意有關處理方向。

  本報向屋宇署查詢中環街市圖則審批進度,發言人表示,建築工程展開前,必須事先獲得建築事務監督批准圖則及同意展開工程,否則均屬違例建築工程或違例建築物,亦即僭建物。發言人說,除法定古或暫定古,屋宇署是根據《建築物條例》的規定審批所有牽涉歷史建築物的建築圖則,與其他私人樓宇申請無異。

  不過,發言人回覆表示,認可人士按《建築物條例》的規定向署方呈交建築圖則申請批准時,署方有保密責任,直至該項工程已經完成。除非得到有關申請人的同意,否則不能向第三者透露申請及審批的細節。

  市建局發言人表示,就活化中環街市的圖則審批問題,仍需時處理涉及《建築物條例》的細節問題,承認情況比較複雜,但現時已有初步的解決方案,並與屋宇署在協商中,對於問題獲得解決仍感到樂觀,希望可於年內解決,而隨近年工程價格上升,相信延遲後的工程造價亦會較原先估算的五億元為高。

20/03/2014 星島日報
https://hk.news.yahoo.com/%E4%B8%AD%E7%92%B0%E8%A1%97%E5%B8%82-%E5%8D%8A%E6%AD%BB%E4%B8%8D%E6%B4%BB-215634973.html

2014年3月20日 星期四

剪不斷 理還亂

He hurts and he cries,
but you can't see the depression in his eyes,
because he just smiles.

可能因為我對她特別

很多時都是因為自己心中的鬼影響自己的情緒

我不應該猜疑對方真摯的情

但我每每還是看到一些我不想看到的

我想過去逃避,但又想查個明白

明明是死物,是過去的事,知道了,還是很在意

剪不斷 理還亂

我分辨不到這究竟是代表什麼

是大意了?是忘記了?還是....

我很希望只是粗心大意

我不想猜測,因為猜測是不信任的表現

但我還是看見不想看的東西

我很難受,真的很難受,也會很自責

我付出了我最真最堅定不移的感情

所以我不想成為在感情上被忽略的一個

我不知道對方的用情有多深

我很想知道答案

好讓自己心裡有數

但我知道我這十年來的感情

是任何人任何事都不可動搖的

要讓我的感情變質

非常困難

只有您

只有親愛的您有著這種能力把一砌摧毀

請給我信心

2014年3月16日 星期日

否定我的堅持等於否定我的人格




否定我的堅持等於否定我的人格

為了一件雞毛蒜皮的事

要我出賣自己嘅人格?

可笑!

更可笑的是

我最後真的出賣了自己的人格

哈哈

打破了

我再是不是一個值得信任的人?

這一刻連我自己都不敢回答


白石角流標

該幅位於白石角科進路的住宅地雖然接獲7份標書,但全部未達到政府底價而告流標。地產界人士批評,這顯示政府仍採用高地價政策,建議政府因應近年建築費急升,以及推出不同稅項後對樓盤銷售造成的影響,調節地價政策,以免日後其他地皮再現流標,影響長遠房屋供應

該幅白石角臨海住宅地上周五截標,共吸引信置(083)、長實(001)及會德豐地產等7個大型財團入標。然而,地政總署昨天表示,由於所收到的7份標書,出價未達到政府就用地所定的底價,中央投標委員會已授權該署不接納任何一份標書。至於何時重推,地政總署發言人補充說,將密切注意市場情況。

梁志堅促撤政策

這是繼天水圍天榮站後,今年內第2幅流標的住宅用地。對上一次政府推出地皮而未能售出,已是2010年9月的事,當時政府公開拍賣柴灣連城道住宅地,開價5.3億元,但未獲發展商承接而收回。

是次流標的科進路用地,屬於白石角填海區第6幅推出市場的地皮,也是該區首幅以招標形式推出的地皮,過往5幅用地在2007至2009年間售出,全部由信置牽頭,夥拍不同財團奪得,每方呎樓面地價介乎4668至7284元不等。

會德豐地產主席梁志堅認為,流標反映政府繼續維持高地價政策,認為目前市況與數年前不同,每方呎建築費動輒4000元,令發展商難以高價投地。他建議政府重新考慮是否繼續以高地價推地。

估值35億不變

中原地產亞太區住宅部總裁陳永傑表示,是次顯示政府一廂情願推地,與市場承接力不符,擔心若政府不調整地價,流標情況將持續。理大建築及房地產學系教授許智文也指出,發展商投地出價主要評估未來物業售價,以及發展成本等,現時建築費大增,發展商出價自然較審慎。此外,發展商近年來已吸納不少用地,但由於政府有供地目標,難以減慢推地步伐,故他認為政府的推地底價需按市場變化而調節,以免再出現流標。

雖然業界希望政府調整底價,但市場未有下調該用地的估值。有測量師仍維持估計該用地的每方呎樓面地價約為5000元,即市值約35.79億元;至於毗鄰的另外5幅用地,也維持約5000元的估值。是次有份入標的百利保控股(617),其董事兼首席營運總監范統明言,若地皮再次招標,集團亦會競投,但出價只按當時市況而定,不會調高。

信報財經新聞 2014年3月13日
http://hk.news.yahoo.com/白石角地流標-地產商批高地價-200500936.html

====================

白石角官地流標 3年來首見
入標呎價最高4000元 低最低估值兩成

2014年3月13日
【明報專訊】政府一方面積極壓抑樓價,但另一方面卻不肯賤賣土地,令上周截標的大埔白石角科進路地皮,最終流標。此為政府於2010年底重新以招標形式賣地以來,首次流標;亦是繼2010年9月,柴灣連城道地皮流拍後,3年半以來有官地未能售出。據悉,今次出價最高的發展商,投標價較市場預期下限低約兩成,換言之,每方呎樓面地價僅約4000元水平,比2007年區內最平的地價還要低

上述白石角科進路地皮,可建樓面約71.58 萬方呎,為近年少數的不限量、不限呎地皮。項目於上周五截標,雖然當時合共錄得7份標書,入標發展商包括長實(0001)新地(0016)新世界(0017)等龍頭發展商,另信置(0083)會德豐(0020)百利保(0617)富豪酒店(0078)鷹君(0041)亦有入標競逐。不過,地政總署昨日公布,因標價未達到政府就該土地所定的底價,有關項目最終流標收場。

據了解,是次白石角地皮的招標期間,市場估價地皮呎價由5000元至7000元不等,政府的底價則相當接近市場的最低估價,即約5000元一呎;但入標者中,開出最高標價的金額,仍與政府的底價相差了20%,換言之,最高標價者入標價只是約4000元一呎,最低標價更與最高者有一段距離

資料顯示,信置等財團於07年起先後在區內連掃5幅地皮,其中以不享海景的天賦海灣2期地盤最平,每方呎樓面地價4668元,海景地價更達每方呎7000元以上;今次發展商的出價,較2007年還要低。

政府:不會賤賣土地
政府消息人士表示,白石角一帶的規劃宜作私人住宅發展,故傾向將流標的土地續以私人住宅地,在適當時機再推。政府只會按市價賣地,不會賤賣土地。至於會否影響推地的目標,消息人士指出,除政府賣地外,亦會促請市建局和港鐵公司(0066)積極推地,另亦會考慮推出更多中小型地皮。

會德豐:發展商不能負擔底價
有份入標的會德豐地產副主席梁志堅指出,項目獲7個發展商入標,相信各大發展商出價前已考慮到建築費成本及利潤,但項目最終依然流標,反映政府的底價非發展商能負擔。
新世界執董兼聯席總經理陳觀展稱,政府多次出招壓樓價,但建築成本不斷上漲,發展商的毛利率正在萎縮,發展商最終都要計算成本,若利潤不足,根本沒有投地的商業動力,唯一可行就是政府願意調低地價

====================


2014年3月15日 星期六

低頭族家長 親子關係差























東方日報 14/3/2014

其實成篇文章套落唔同關係都可以成立....

人控制科技,抑或比科技控制,完全由自己決定......

唉..